案例分享
这天,5岁半的小雨拉着妈妈一起玩飞行棋,妈妈怕她输了又会大哭,于是故意输给了她。小雨很高兴,大声欢呼:“我打败妈妈了,我是最厉害的!”
第二天,小雨信心满满地向小伙伴发出挑战,可是接连两局,她都败下阵来。第三局时,眼见又要输了,小脸憋得通红、眼泪“呼之欲出”的小雨突然打乱棋盘和棋子,大声嚷嚷着:“这局不算,重新下!”
经过这一闹,别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小雨玩。小雨妈妈觉得孩子一心想要赢,这并没有错,可是眼前的问题也让她苦恼,不知如何劝慰孩子。
小编从身边不少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那里了解到,像案例中这样“输不起”的孩子越来越多。比如:
比赛、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哭闹、耍赖、不愿意玩
当任务略有难度时,因为害怕失败,干脆放弃尝试
不愿承认失败,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害怕失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度的好胜心能够激励他们追求卓越,获取成功,但是过度看重输赢,甚至“输不起”,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输不起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比较差。
这类孩子一旦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就会哭闹、撒泼、满怀嫉妒,甚至故意破坏别人的成果,长久发展,孩子的人缘也会变差,毕竟小朋友都不愿意和爱耍赖的孩子交往。
输不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类孩子对自我期望值过高,每次经历失败后,他们会陷入深深的愧疚、自责和压抑情绪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阶段,问题尤为突出。恩贝园服
输不起的孩子,人格、品行会受到不良影响。
太过于看重输赢的孩子价值观容易出现扭曲,比如为了赢而不择手段,或者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甚至因为不堪压力选择轻生。
10岁女童因为成绩差,在家中服药轻生;小学生因为不想上学被爸爸批评,从20楼跳楼坠亡……类似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也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孩子为什么如此脆弱?为什么不能接受一点点挫折和失败?
其实,在输不起的孩子背后,往往折射着家长的认识误区和不当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你是哪一类父母?
>>>>“捧孩子”型
有的家长过度使用“赏识”教育,只要孩子表现稍好,就竖起大拇指:“你最棒!”“你太聪明了!”一味的夸赞让孩子沉浸在“我最棒”的喜悦中,而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
>>>>“打压”型
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失败,当孩子稍微表现不好时,他们就打压、挤兑、挖苦孩子。比如:“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别人能拿第一,就你不行?”孩子在这样的重压下,自然会更加力求表现,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以博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护短”型
如本文案例中的小雨妈妈,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有的家长在和孩子游戏时,会故意输给孩子,或者帮孩子找各种开脱的理由。殊不知,这样不仅会助长孩子的“玻璃心”,也难以帮孩子赢得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会经历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体验。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
1.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专家认为,从幼儿的气质类型来看,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事情通常会“不达目的”不罢休,而且还带有挑剔、追求完美的倾向;坚持度低的孩子遇到困难则容易放弃,害怕尝试。家长不妨先辨别自家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对症下药”。
“绝不妥协”型
如果你家孩子属于“只能赢不能输”的“不妥协”型,也就是坚持度高的孩子,你就别再煽风点火、要求孩子“好,还要更好”。这样的孩子可能更需要增加一些“输”的经验,帮他们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输赢得失。
“不敢尝试”型
如果你家孩子属于既期待又害怕受伤的“不敢尝试”型,你可以多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大胆尝试。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先降低标准,然后循序渐进,达成目标。一旦有了成功经验,孩子也会更愿意做出努力,并渐渐体会不轻言放弃的满足感。
2.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孩子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成人对成功、失败的定义。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输赢观,然后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一件事情,是勇于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把别人打败。
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好的动机和过程的意义有时候胜于输赢的结果,让孩子懂得努力把一件事情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嘉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这个过程你开心吗?你享受这样的过程吗?”
“虽然你还不会骑车,但现在你可以坐得很稳,而且很勇敢!”
“虽然你把碗摔碎了,但是你是想帮妈妈拿到厨房里,谢谢你,下次我们可以更小心一些。”
3.给孩子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对他们而言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有时候,你的保护也许能帮孩子赢得一时,但是怎么能帮他们赢得一世?
当孩子失败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告诉孩子: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感觉——认同孩子的情绪
但这并不代表你不棒 ——鼓励和肯定孩子
爸爸妈妈也失败过 ——与孩子产生共情,拉近距离
我们一起再努力试试 ——寻找方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