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批评,孩子听得进去,愿意配合父母,既能认识到错误,也不会影响自信心。
作者丨钱志亮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批评,是再常见不过的一种教育方式。
然而很多家长却反映,平时批评孩子总是没用,孩子还是不听话,反而每次批评完,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差了。
还有的家长表示,担心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敢轻易批评孩子,但又怕这样会纵容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这个度。
以上问题,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正确批评孩子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孩子听得进去,愿意配合父母,既能认识到错误,也不会影响自信心。
家长关键要把握以下4个原则:
批评要讲时间场合
看过一则视频,一个男孩一边哭一边对爸爸说:
“学校那段路,我不想要你说我。如果你上班那段路,我说你老是喝酒喝到吐,你会认为我不给你面子。我也是要面子的。”
男孩说得特别委屈。
原来爸爸在送他上学时,经常在路上批评他,很多时候还会在同学面前揭他的短,被同学听到了,嘲笑了他好久。
当时的他觉得自己特别没有面子,所以才对爸爸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家长总觉得孩子小,不需要考虑他们的面子、自尊心问题,于是在批评孩子时也不分时间场合,张口就来。
亲戚朋友来家做客,孩子没有打招呼,家长也不管人多,批评孩子:“这么大人了一点都不懂事,不会喊人啊?”
公交车上,孩子不小心把吃的洒了,家长嫌丢人,数落孩子:“笨手笨脚的,真是没用。”
老师喊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办公室,家长当着老师面批评孩子:“平时在家就懒死了,不爱写作业,天天玩手机!”
其实,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就会考虑到别人如何看他们,并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尊严。
当众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面子挂不住”,本质上是自尊心受损,他最大的感觉是羞耻、难为情、想要逃避,甚至会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愤怒,反抗。
这时,家长的批评再有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受损,就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更加不听话、不上进。
因此,批评孩子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当众批评孩子。
如果场合不合适,一定要忍住,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单独的空间再跟他沟通。
家长在教育中,时刻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更自尊、自爱,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意愿,从而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控制好情绪冷静平和地与孩子沟通
家长什么时候会批评孩子?
通常就是在孩子犯错、闯祸、表现不好的时候。
这些时候,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失控,于是批评变成了单纯的宣泄情绪、朝孩子发脾气。
比如,孩子偷偷拿家里的零钱花,家长不断质问孩子钱去哪儿了,骂孩子:“这么小就偷东西,以后还得了!”
批评孩子,如果家长反应过激,不能控制好情绪,孩子会感到恐惧不安,注意力都在父母的情绪上,不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而且,越是发泄情绪,越会激起孩子自我保护的心理,不愿承认错误、叛逆反抗。
还有些孩子,由于害怕父母激烈的情绪,犯错后不敢说实话,选择撒谎、逃避,甚至做出难以挽回的事情。
在新闻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做错事了不敢回家,甚至跳楼轻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父母情绪管理的失败。
蔡康永曾经说过:
“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
批评孩子时,家长可以严厉、严肃,但尽量不要发脾气,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引起孩子的思考。
比如孩子把客厅搞得一片混乱,可以对他说:“妈妈下班回来已经很累了,看到客厅这么脏乱,真的感觉很不舒服,心烦意乱,你能把你的玩具都收好吗?”
保持情绪的冷静、平和,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做?为他指明方向。
批评的话越具体,越有说服力,孩子越能清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怎样改正。
家长若是情绪激动,必然没办法冷静客观地指出问题所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批评要关注过程
有些孩子在批评中深受打击,自我否定、消极沮丧,有些孩子却能在批评中受到鼓舞,充满力量,进而做出积极改变。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是针对什么批评孩子。
如果家长的批评针对孩子的人格特点和行为导致的结果,就容易让孩子自我否定、自我价值感低,缺乏改变的动力,并且会影响亲子关系。
比如,批评孩子“笨”、“胆小”、“没用”,以及批评孩子考试成绩差、比赛没有取得名次、某方面没有别人好等。
我们建议家长采用“过程取向型批评”,也就是针对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运用策略的批评。
拿孩子考试没考好来说,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过程中哪里做得不够好,导致了这个结果,是听课不够认真,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还是做题做得不够多,不能融会贯通?
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指责他考得差。
同样,家长也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特点或天赋,而是从可以改变的地方,督促孩子不断提高,比如要更认真仔细、待人要有礼貌、学会坚持、勇敢……
针对过程做出批评和指导,孩子不会产生叛逆抵触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更愿意接受,同时感到自己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和发展,从而付出努力。
这样的批评,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敢于面对失败和错误,遇到挫折时,更加自信坚强,做出积极的反应。
批评的同时也要有爱的表达
有位妈妈曾分享过自己批评孩子的经历:
有一次,三岁的女儿拿杯子喝水没拿稳,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这位妈妈一下子怒火中烧,朝孩子大吼:“你怎么回事啊?”
女儿看到妈妈这样,吓得大哭起来。
她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对,把女儿抱在怀里安慰道:“对不起,妈妈刚刚太大声了,妈妈永远爱你。”
女儿这才慢慢平静下来,抽泣地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用冷漠、拒绝、抛弃来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比如:
孩子找安慰时,一把把孩子推开;把孩子扔在商店里不管,自己冷漠地走掉;威胁孩子说:“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这些做法,会极大地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脆弱的,他总是会从父母对待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上,来衡量父母对自己的爱。
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当父母批评自己时,很容易误解成父母不爱自己了。
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适当表达对孩子的爱很有必要,让孩子明白:
父母批评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总是调皮捣蛋,影响老师上课进度,老师反映过很多次,家长批评时可以这样说:
“妈妈很爱你,但是有些行为是不对的,上课应当遵守纪律,不能总是插话、调皮,对不对?现在你面对着墙壁,好好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想明白了再找我。”
这样的批评,能够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在无条件被爱的底气中,孩子更有动力和自觉性,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
简单的批评里,也藏着许多方法和技巧。家长对照着以上4个原则,慢慢调整和改进,相信孩子会更愿意配合,表现得越来越好!
希望孩子可以在适当的批评声中,越来越好。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
不管是孩子不爱吃饭、不爱刷牙、不听话、拖拉磨蹭等生活习惯问题;
还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写作业、入学准备等学习习惯问题;
亦或者孩子不爱打招呼、不爱分享、被欺负等社交能力问题;
孩子爱发脾气等情绪管理相关问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