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贝园服官方微信公众号
恩贝园服微信公众号
恩贝园服联系电话
恩贝园服2017夏装新款园服上市
2017新款夏季园服特价促销

为什么这4种大道理,孩子最爱听?很多家长却从来不说 (绝对干货)

文章来源:恩贝园服公司, 发布时间:2024-05-27 14:30:50 ,浏览次数:796
  • N20272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21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29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30幼儿园秋冬园
  • N20333幼儿园秋冬园服

“讲道理”本身并没错。让孩子排斥“道理”的,是我们讲道理的方式。



思想家卢梭说,世界上有三种教育方式最无用: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讲道理”排第一。


很多家长也体会过,有时,一件事无论怎么给孩子讲,他都左耳进、右耳出,仿佛越讲道理,他越叛逆。


最后,明明孩子犯错了,我们倒战战兢兢:


说了,哎呀,好像又说多了;不说,天啦,憋得可真难受。


讲吧,好像又剥夺了他探索、体验的机会;不讲,真等他一个一个去试错?


这道理,到底是讲,还是不讲更好呢?


其实,“讲道理”本身并没错。让孩子排斥“道理”的,是我们讲道理的方式。


稍加回忆,我们就能发现:


自己或孩子小时候,原本很喜欢听长辈摆故事、讲道理。对父母的话,也有一种天然的相信。即便行为上没有服从,“道理”却早就听进去了。


我们与其因为“孩子不听就放弃讲道理”,不如学着“怎么好好讲道理”——


这四种“道理”,孩子就很乐意听,我们却很少说。


不扫兴的道理:

不讲“但是……”

而是说“而且……”


人际交往中有个技巧,叫“先肯定,再否定”。指在提出批评前,先用真诚的表扬做开头,随后再提出改进意见。


这招经常被我们用在孩子身上:


“今天不错,自己把盘子收了,但是,下次要是记得把水杯也洗了,就更好了。”


“这学期成绩确实有进步,妈妈真为你骄傲。不过,如果能在数学上也加把劲儿,就更好了。”


这样说,很温柔、很委婉,对不对?


但凡有表扬,必带“但是”,非常扫兴。


孩子要么不买账,要么会“一点就炸”。


因为,孩子比成人更敏感,他们很在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的看法。


在听到“但是”之前,孩子是欣喜的,觉得自己终于受到了肯定;但一听还有“但是”,好心情就一扫而光,开始怀疑说话人的用心:之前的表扬是不是真诚?


甚至觉得,“你刚刚表扬我,就只是为了引入后面的批评?”


我们原本想给鼓励,结果,在孩子看来,却成了“不满意”,那具体的建议,他可能一句都没听进去。


真正能让孩子听得进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记得:别带转折,只用递进!


大家不妨将“但是”换成“而且”试试:


“今天不错,自己把盘子收拾了,说明有了归位意识!(而且),养成这种意识,妈妈相信,以后喝过的杯子、吃过的包装袋,你都能记得及时清洗和放回去。”


“这学期成绩确实有进步,说明认真了、努力了!(而且),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妈妈相信,就是你最怕的数学成绩,也能有提高。”


《人性的弱点》中说,纠正别人错误,最有效的方式,是间接唤起别人对错误的注意。


教育的目的,从不是揭露或批评。


讲道理也要正向引导,点到即止。


当孩子既有积极的感受,又有正确的认知时,他才能朝你期待的方向前进。


重解释的道理:

不讲“你不要……”

而是说“为什么要……”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2—10岁的孩子,平均每隔6—9分钟,就会接到家长的一个指令。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天至少要听几十,甚至上百次“你不要……”“你必须……”。


其中,很多次,还是互相矛盾的。


家长的精力有限,当我们嘱咐很多遍,孩子还不听后,我们就容易用这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讲道理”。


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只定规则,不解释道理,长期来看,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不利。


因为,这样的孩子总在被打断或责骂,大脑失去了很多深度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他会陷入“我什么都做不好”和“不知道到底怎样才是对的”的沮丧和迷茫中。



那孩子行为确实有问题,家长难道不应该教育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麦金农,曾发起过一项“创造性人格”调查。


该调查发现:最具创造力的那批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重点不是立规矩,而是解释道理。


他们的父母,会耐心地、适时地向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才是对的。


比如,不是随口说出“你不要——你不要荒废学业,要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粗浅的大道理;


而是会花时间,好好梳理对“上学”这件事的认知,然后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深聊“为什么要”——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浓缩,我们去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去体验,我们要学到的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升自己,如何逾越困难......这样我们才真正获得了在社会生存的能力。”


这种“讲道理”,不是为了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是告诉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行为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也理解到规则背后的价值观、道德判断后,他才能通过内在的秩序,去管理自己。


这样的“讲道理”,看似很费力气,却更有长久效果。


今后,哪怕没有父母的提醒或外在规定,孩子也能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保持一致。


以身作则的道理:

不讲“你应该……”

而是说“我应该……”


我从小就“爱犟嘴”,经常被父母训斥“脾气差”、“接受不了批评”、“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


这可能是很多青少年也都会有,甚至被认为听不进道理的一种“毛病”。


成年后,我很长一段时间,被困在这种“一听批评就应激”、“没办法坦然承认错误”的“羞愧+愤怒”的矛盾状态里。


但有句话,像有魔法一样,改变了我这种状态。


那就是——“我应该”。


有次,我在写作。婆婆灶上炖着一锅牛肉,要出门办事,请我帮她设个闹钟,炖好后关下火。


我当下满口答应,但闹钟响时,我却完全忘了要干什么事。


结果,那锅牛肉就一直烧着,直到锅被烧得乌漆嘛黑,牛肉被炖成了炭干儿。直到我婆婆回来,大喊怎么一屋子糊味儿,我才惊觉!


这件事,放在我熟悉的场景中,我应该会被痛骂:


“专门给你说了,你在干啥呢?”

“一锅牛肉好几十,全被你糟蹋了!”

“把家里点着了,就好了……”


而我,可能也会找各种理由强辩:


“忘了我有什么办法!”

“怎么什么事都全怪我?”


但当时,我清清楚楚记得,我婆婆只略带遗憾地说了一句:“哎呀,你在忙,我应该关了火出去的。”


然后,就开始收拾锅子和安慰我。没一丝责备的意思。


这样的反应,让我很受震动。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犯了错,听到的不是“你应该...”,而是“我应该...”。


明明是我犯了错,婆婆却最先“检讨”自身。


当时,我一改往日的“犟嘴”,立马道歉到:“不不不,是我的错,居然搞忘了,太不应该了,太危险了。还好你回来了。真是可惜了你这么好一锅牛肉。下次设闹钟我一定把提醒加上。”



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说:


“如果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谦虚地承认自己并非无可挑剔,那么别人在听到批评的时候,就不难接受了。”


犯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恼怒、羞愧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先得到安抚,孩子就很难专注自身,更别说理性思考。


如果这时候,还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毫不客气地批评、指责或建议,那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这时,即便道理讲得再对,孩子都很难受用;反而还会把“道理”当做一种“攻击”,抵挡回去。


一句“我应该...”,既是在安慰:犯错,多正常啊。你看,我也有没做好的地方......


也是在示范:承认错误,反思不足,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我们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比孩子多很多,但走过,就忘了。


总用自己现在的视角、判断、标准去要求孩子:“你应该宽容”、“你应该有同理心”、“你应该学会反思”......

但回想一下,我们几岁、十几岁的时候在干/想什么?现在的我们,真的做到这些了吗?


用同理心,宽待孩子;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


这才是言行一致的讲道理。


这时,不用你把道理说尽,孩子也会向你所展现的品格靠近。


方向一致的道理:

不讲“我希望……”

而是问“你想要……”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一天,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小牛犊赶进牲口棚。


他们俩商量,一个在后面推,一个在前面拉。


可折腾半天,小牛犊硬是蹬直了腿儿,拒绝离开草场。


这时,家中的爱尔兰女佣,看到了父子俩的窘境。她走过来,只做了一个动作,就结束了这场僵局——


她将一根手指放进小牛犊的嘴里,一边让它吮吸,一边温柔地将它牵进了牲口棚。


我们经常吐槽,孩子有时候就跟小牛犊一样“倔强”,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其实是,我们有我们所想,孩子有孩子所想。


比如,我们只想让孩子能规矩点,却不知道,他折腾这么多,却是在索取我们的关心;


我们只想让孩子戒掉手机,却不知道,他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学不进去,也很痛苦无助。


这位爱尔兰女佣虽然没爱默生一样深邃的思想,也没有爱默生会表达,但她的高明之处在于:了解小牛犊想要什么。



《人性的弱点》中说,“要影响他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他们讨论他们心中所想,告诉他们如何去得到。”


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表达“我们希望”,但很少真正关心“孩子想要”。


只有放下这种惯性思维,多去倾听孩子所想,才能把僵持的“我希望”,变成“我们和孩子共同希望”。


我们可以讲道理

但也允许孩子不听


这篇文章发出后,肯定会有朋友留言:“哎,这些方法都试过,不管用,孩子根本不听。”


讲道理最大的一个误区是:把孩子听不听,当做讲道理的唯一目标。认为,我讲了,就一定要说服孩子,就一定要促成孩子的改变。


但大家有没有过一种警觉:


我们真的比孩子懂得多吗?道理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我们讲错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我想了很久,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1、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孩子求助之前,讲道理,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2、我们没办法保证,自己所知一定正确。孩子比我们更接近未来。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是对自己的“道理”有充分准备——不是随口而出的大道理,而是真的有思考、有学习、有体验,否则不如不说。


3、讲道理的真正目的,是为孩子提供一种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至于孩子听不听,那是孩子的事。比听话更重要的,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4、所有技巧、方法都只在发自真心时,才会起作用。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一种勇气:我们可以讲道理,但也允许孩子不听。


当我们遵守这一原则,才既能和孩子自如交流,又不会让自己的认知局限,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我们要珍惜作为家长播种的窗口期,但也要明白:


总有一天,孩子会独立到不需要我们安排;


总有一天,无论我们多么不放心,他们都将全然拥有自己的命运!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专题策划
  • N20272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29幼儿园秋冬园服
  • N80347AB幼儿园秋冬园服礼服
  • N20333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34幼儿园秋冬园服
  • N20321幼儿园秋冬园服
  • 1
  • 2
  • 3
  • 4
  • 5
  • 6
点击排行
  • 最近一周
  • 最近一月
  •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