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抛接球” 促进师幼互动
王翠萍
现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即教师的提问设计多数为自己活动目标的知识、能力来服务,缺少对幼儿情感的回应。有的教师急于引领幼儿进入自己的思路,往往忽视并限制了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不仅不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反而事倍功半。那么,如何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提问。
策略一:直切主题法
教师在提问时,要直切本次活动的中心,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前心中不仅装有大目标,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反应重新定位出符合实际的小目标。
如在进行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找苹果,可以这样提问:“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呢?”这些提问不仅让幼儿抓住绘本阅读的重点——让幼儿的注意力从小蛇散步的旅程转入到旅程中碰见的各种水果或食品,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形状,由形状的相似而猜测到绘本的关键所在——苹果装进了小蛇的肚子里。
策略二:顺藤摸瓜法
幼儿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教师的提问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如在中班健康活动“早餐,你喜欢吃什么”中,老师提问:“如果早餐是小鱼,会是谁吃呢?”幼儿很快回应:“是小猫。”随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早餐是青草,会是谁吃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是小兔。”有的说:“是奶牛。”还有幼儿回答:“是小羊……”教师开始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分析,启发他们说:“如果早餐是青草,可能是小兔吃的,可能是奶牛吃的,还有可能是小羊吃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适宜地进行迁移,并抛出新问题来启发幼儿思维,让他们在原有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联想,并转化为一对二、一对三等等,深化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顺藤摸瓜式的提问中,师幼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且也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三:自相矛盾法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惑,或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空间,把问题重新抛还给孩子。教师可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幼儿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绘本“国王生病了”中,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周一至周日国王都做了各种不同的运动,但最后的结果却发现国王的病并没有医好。此时教师提问:“国王的病好了没有?既然国王每天都运动,为什么国王的病没有好反而更严重了?是不是搞错了?”很快孩子们又开始再次阅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动的根本不是国王,而是周围的王公大臣们。如爬山时,国王是被人抬着轿子上山的;游泳时,国王是坐在一旁看着大臣游泳;做体操时,国王是坐在轿子里看着皇后“一二一二”地跳着……自相矛盾的提问法不仅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策略四:情感呼应法
针对现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中出现的有关情感呼应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师幼之间亲切的互动来进行弥补。
如在中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讲完了故事后,可用联想替代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会和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如果用树、巧克力、大海,你会怎么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孩子很快回应道:“大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老师。巧克力有多甜,我就有多爱爸爸……”巧妙的联想替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小兔子与兔妈妈之间深厚的亲情,而且还把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情境的互动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加深了亲子间、师生间、伙伴间浓浓的爱的氛围。
提问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应——反馈交流,这就好比教师、幼儿在玩抛接球的游戏。当教师抛出去一个球,幼儿抛还给教师,教师再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在这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自主对话中,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提问的“抛接球”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有惊人的语言和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抛还给我们的球,教师要及时、有智慧地去接球,并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孩子。(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
如何接抛孩子投来的“球”
张国娟
案例描述:
在大班“魔力喷嚏”语言活动中,当一幅城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老师提问:“稀奇王国里面住着谁?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来了狮子大王。”有的说:“来了外星人,帮助人们建筑高楼大厦。”还有的说:“来了美丽的孔雀,给我们带来了舞蹈。”……最后小朋友问老师:“到底来了谁?”当老师演示课件告知是收旧货的老人,老师让小朋友充分谈论收旧货的意思,之后教师再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小结。
收旧货的老人有点冷了,一个劲儿地打喷嚏,他的喷嚏使稀奇王国的小动物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动物们喜欢自己的变化吗?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呢?小动物们遇到了狮子?狮子为什么也要去找收旧货的老人,原来狮子也曾遇到收旧货的老人,也被他用魔力喷嚏变换了自己的样子。
小动物们找到了收旧货的老人,再一次让孩子们猜想小动物们是怎么变回原来模样的?有的孩子说:“收旧货的老人有一个魔杖,只要点一下小动物,就会变成了原来的样子。”有的说:“收旧货的老人有一种药,吃了后小动物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还有的小朋友说:“收旧货的老人只要一念咒语,小动物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老师耐心地听着,对不完整的地方加以补充。之后,教师请小朋友给故事取名字。最后师生共同合作游戏活动“魔力喷嚏”。
明确目的 巧设提问
引发孩子思考是提问的关键。因此,教师设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与语言的有机整合。教师抓住了作品中有利于引发幼儿讨论和想像的一系列问题:“你们知道收旧货是什么意思吗?”“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呢?”这些问题引发孩子们联想,进行创造,使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对孩子们的答案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对孩子的表达表示理解,并给予支持、帮助和肯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孩子们得到内在的满足。
更新观念 改变方式
提问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真正以儿童为主体,以促进孩子主动积极的学习为出发点与归宿。
首先,教师采用了多样性的提问。例如:预设后果的问题——“最后有没有找到收旧货的老人?”“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等问题,使孩子们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景,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
其次,教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