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做游戏,要不要让着孩子,让他赢?恩贝园服
群友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烈。
静待花开:当然要让孩子赢了,你没看到孩子赢了之后那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怎忍心跟小孩子一般见识,让孩子玩得憋屈压抑;
你怎么这么好看:就要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知道没有人总让着你。想求胜,自己去琢磨,去努力;
我不是田螺姑娘:想给孩子挫折教育,又觉得一个大人将小孩子吃得死死的没劲,还是让着他点吧……
真是纠结,又想让孩子高兴,还想给他点化点化,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呢?
冰儿喜欢跟奶奶玩“变形金刚大战”游戏。他扮演正义的擎天柱战队,不但有剧情里面的“红蜘蛛”,“钢索”,”大黄蜂”等战将,还把自己喜爱的动物玩具统统招揽到自己麾下。奶奶有点惨,扮演了坏蛋威震天战队,兵少将寡,只有威震天奶奶自己还能打。
所以,每每两人在床上地下进攻格挡,抄底翻滚时,是冰儿最兴奋的时候。
奶奶掌握着先让冰儿赢两回,然后发出威胁:“你需要小心了,我要发力把你打败!”然后一用劲把冰儿打败,还问他:“服不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冰儿只得服输,然后在翻身脱险后,大声叫道:“不服,继续战!”
奶奶手里就像拽着一根橡皮筋,时刻把握着战局形势,让孙子在得胜占压倒多数的同时,也时不时给孙子一个教训,让他体会拼命较量和力尽败北的沮丧,复盘总结,改进战术。
所以,六岁的冰儿跟奶奶之间的两军对垒,一直是冰儿特别喜欢的保留节目。时不时的,冰儿就问奶奶:“有空没,打一架?”
总结与孩子博弈的经验,奶奶颇有深意地说:“一定要让孩子赢得激情兴奋,同时,也要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
无数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跟孩子比赛,赢也好,输也好,用心才好。
体会一,让孩子先赢多赢,可以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科恩博士曾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和女儿艾玛的故事。
艾玛刚开始跟父亲学打乒乓球时,打得并不好,如果父亲不故意丢分,她根本就没办法和他打,疫情会特别沮丧,然后放弃的。所以,一开始,科恩总是让艾玛赢。一段话时间后,艾玛问:“爸爸,你是在用尽全力和我打吗?”科恩反问:“你希望我用尽全力吗?”艾玛回答:“要不,你用一半力吧!”
艾玛的话让科恩意识到,她已经做好准备进行转变了。之前,她通过一次又一次“战胜”自己建立起自信,现在,她要光明正大和自己比赛,看自己到底有多强。但是,她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完全的转变,还不能进行绝对公平的比赛。所以,她想向公平竞争的方向走出一小步。
科恩说:在家里和孩子玩游戏,绝大多数可以让孩子赢。因为离开了家这个安全的地方,还追有大把的机会去面对失败和挫折。外面的孩子可不会让着你。在家总是赢,孩子通过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建立自信,这是很关键的地方。
体会二,一边赢一边夸奖。让孩子赢,不能是为了迎合他不想输的小心理,而是让孩子在获得胜利过程中总结经验。
悠悠跟爸爸打羽毛球,球球赢了一盘。爸爸高兴地说:“好小子,这个假动作具有很大迷惑性,厉害!”这是通过夸奖帮孩子总结战略战术。这种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夸奖,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
体会三,让孩子获得精神收益。不能随随便便放水,那样时间长了孩子也没收获。家长可以在某些环节,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在经过一番艰难挫折,或困局突破,或顽强拼搏,或者刻意练习后的险胜。要让孩子在求胜过程中,体会“动脑筋”,“坚持不懈”,“熟能生巧”等哲理,并应用到学业中去。
体会四,必须让孩子失败几回。如果孩子一打就赢,他还以为赢是生活的绝对旋律,再遇到失利就容易崩溃或打退堂鼓。所以,在比赛中,也要时不时让孩子输一局。让孩子在沮丧气闷中感受失利的痛苦,并且知道,失败也是一种人生体验,谁也无法避免。唯一可行的是,要早早打磨技术,谋划战术,尽量多赢少输。
体会五,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复盘上。孩子输了比赛常常是撅嘴臭脸,甚至下线罢赛。这话死后,需要家长发挥作用了。不是训斥孩子没有,更不是教训孩子输不起。而是淡化输赢比分,把关注重点,放在研究输在什么地方,知道下面的任务是补齐短板,争取下次取胜。
对于孩子总是想赢怕输的情况,我们需要慢慢来,从低竞争的游戏开始,让孩子用笑声缓解竞争带来的焦虑,在游戏中体验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经历。
陪孩子做游戏,一是为了密切亲子关系,取得教养孩子话语权和主动权。二是通过比赛,让孩子享受胜利的自信和失败的叩问,从心理上成长。
亲子比赛有讲究,让孩子赢得受益匪浅,输得口服心服。无论输与赢,都获得一次难得的成长。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