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教学一直是幼儿园的核心教学,幼儿离不开集体,因为幼儿是集体的其中一员,如何更好调节幼儿之间的关系?集体活动就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往往这种核心教学总会有误区,今天恩贝园服为你排雷了,看你中招了没?
导入环节错题1:时间把握不当
小A老师上一节美术课活动,为了增加导入的趣味性,找了一个童话故事,因为孩子们对故事很感兴趣,使得故事讲了约12分钟,导致最后美术操作的时间不够,大多数小孩没画完。
知识点:想追求“眼前一亮”的效果,总是在各种“花哨”的导入活动上耗费过多时间,使得整个教学环节“虎头蛇尾”。导入环节是必要的,需要巧妙唤醒幼儿生活经验,但应尽量保持简短,开门见山,不宜喧宾夺主。
错题2:对导入结果有过于理想化预设
小B老师要上一本“月亮,晚安”的绘本课,在导入环节让孩子们听了儿歌《月亮船》,并提问孩子们在安静的晚上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回答,“我会跟爸爸妈妈说明天干什么,我会和妈妈说一句悄悄话”,但并没有孩子回答“我会说晚安”或”我会跟月亮说晚安等”,于是教师问:“你会不会给月亮说晚安?”
知识点:小B老师想通过导入活动能将幼儿的思维自然地“导入”到主题上来,但事实往往相反,甚至预设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班级幼儿的兴趣点以及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设置导入环节,简短有力,直击主题。
讲解示范环节错题3:内容与目标脱节,过于强调技能及结果
小C老师在《游乐场里的小鸡》课上,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教幼儿画圆,让孩子们在白纸上反复练习圆,以求画得足够圆,但事实上不少小朋友已经在走神画其他的东西,还在画圆的小朋友也心不在焉。
知识点:小C老师在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总是花了大量时间让幼儿练习画圆,忽视了对探索过程的强调,脱离了学前教育的初衷,且忽视了态度、情感层面的目标。不仅使得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还使得在数学等领域小学化情况明显。
错题4:教师用语成人化
小D老师在给中班幼儿讲“垃圾分类我最棒”的课中,跟幼儿说“提高垃圾的回收率”、“因地制宜”等专业用语,且并未加任何解释。小D老师以为幼儿能从字面理解其意思,事实上,幼儿感到非常陌生。
知识点:新教师在给幼儿进行示范讲解的环节,很容易陷入干瘪、平铺直叙式或十分程序化的语境中。教师应切实基于儿童心理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真正与幼儿进行“对话”,而不是以成人的权威者身份对知识进行直接传达。
互动交流环节错题5:互动交流止于形式
小E老师在讲解《夜猫的城市》时,因为故事比较长,所以大多时候是直接在讲解演绎,下面幼儿虽时不时会自言自语地进行回应,但小E老师只是不时问,“是不是”“对不对”此类问题,大约20分钟左右,总算把故事讲完、听完,小E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
知识点:教师主导过多,且因活动任务需要,并未给幼儿充足的表达时间,而是急匆匆把流程走完,且活动进度被教学目标牵着走。教师对交流内容、交流对象、交流时机、交流时间长短的把控度较高,教师的提问开放度和弹性不够,常常无法顾及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等,均是教师权力过强的表现。应当真正“赋权”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表达空间,使互动交流切实高效,而不仅仅流于形式。
错题6:教师回应千篇一律
小E老师在讲《我最棒》时,回应最多的是,“你这样做真棒”,虽然看似很切题,却没有让幼儿明白自己“棒”在哪里,也没有让其他幼儿明白,“我”应该学习别人的哪些做法。指向不明的“万能模板”式鼓励,让幼儿一时感到开心,教育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知识点:教师回应时,应充分把握每位幼儿已有的核心经验和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个性化地回应。对于幼儿回答的内容,教师不应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应在幼儿学习品质、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进行强调和表扬。
此外,教师回应往往基于眼前事实,缺乏引导幼儿知识迁移和深度思考的意识。应注意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唤醒相关经验、激发“灵感”的同时,又适当的留有余地,激励幼儿不断深入思考。
最后,教师回应语言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应更注意其精准性,同时兼顾语言的“艺术”,即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幼儿进行对话,并有意识引导幼儿用更完整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
错题7:为了游戏而游戏
小F老师在“游戏是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理念的引导下,总是认为一堂课不专门设置游戏环节就不够完整。于是,在数学活动《五条小鱼》中,让幼儿模拟小鱼在水里游泳,于是孩子们在教室里来回穿梭,场面十分混乱。
知识点:教师应将游戏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进行巧妙融合,而不必为了游戏而游戏。此外,我们提倡在“大课程”的背景下,将游戏思维贯穿始终,而不是生硬地去设置一个形式相关、内容不相关的游戏环节。
分享展示环节错题8:幼儿限于对作品的结果性描述
小G老师在科学活动的分享环节,提问幼儿“说说你画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我画了很多蚂蚁在躲雨,我发现蚂蚁会聚集在一起躲雨。”小G老师随即肯定了幼儿很善于观察,于是继续问下一个幼儿。
知识点:事实上小G老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例如“你是在什么时候发现蚂蚁要一起躲雨的?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一起躲雨呢?”总之,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绘画过程)进行回顾,进行反思性提问,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结果。例如我在画xx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我通过xx的方式解决的这个问题,教师也可据此展开对过程性问题的全班性讨论,引导幼儿从直接和间接经验中思考和学习。
错题9:评价不全面
小H老师虽然工作多年,但仍然喜欢在各种环节将幼儿与幼儿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对幼儿自身的纵向评价和鼓励;且评价标准单一,多为对内容多少、故事性完整程度的评价,而忽视对情感表达、道德提升等多方面的考量。此外,评价主体也显得单一,通常均为幼儿展示,教师评价。
知识点: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不一,教师应对每个幼儿的每一次进步进行评价和鼓励,而不是同伴之间的互相比较;教师应当基于幼儿的终身发展,顾及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局限于眼前的一堂课或一个技能;可增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例如幼儿自评,幼儿互评等,提升幼儿的自我反思力以及个人判断、鉴赏力。
延伸环节错题10:互动对象单一
小I老师的班级上完“社区是我家”的社会教育领域课程,于是鼓励孩子们将课上的想法记录在主题墙上,但区角活动依旧是“动物园”的主题,未进行及时的配套更新。
知识点:我们可以将集体活动中涉及的相关经验或绘本故事分别融入到益智区和角色游戏区;此外,从场域来看,缺乏集体教学与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互动,实施方式有家长老师、社区课程等。
错题11:可操作性不强
小K老师在孩子们认识了水彩笔之后,口头说了一句让幼儿回去找一面墙进行自由涂鸦。但由于环保问题,孩子们回家后很难找到一面可以自由涂抹的墙壁。这个作业后来也不了了之。
知识点:老师总是把教案中的延伸环节设计得很美,却又总是在实施中“名存实亡”。一是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未真正树立“大课堂”的理念,二是由于教师的整体时间把控不足,导致对延伸活动进行详细交代的时间不够;三是因为延伸活动涉及的周期较长,工作量大,因此常常被教师有意忽视。此现状可通过改进理念、缩短延伸周期、简化延伸活动方式、寻求家长配合等方式进行弥补。
错题12:跟进工作不足
小p老师坦言,因时间精力有限,她对延伸环节有时候是有意识去忽视掉。“孩子们真的能去延伸就不错了,谁还有时间去监督,全靠自觉”。
知识点:教师可通过开设相应版块的主题墙形式监督展现延伸活动的进度,再分配相应“小助手”进行轮流监督等。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家园联系平台上设置相应的板块,由家长和教师共同跟进延伸活动的开展进度。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