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后,除了作息、吃喝拉撒的自理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需要他去面对和成长——社交与冲突解决。而这一点,也是爸妈们感觉最棘手的。
如果一天,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妈妈,今天小朋友打骂我了/抢我东西”。
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想好如何应对了么?恩贝园服
教孩子坚强?他会更委屈,因为连爸爸妈妈也不懂他……
教他打回去?且不说冤冤相报,但从孩子讲,制服是孩子的长处么?
教他下次躲远点?那会不会担心以后孩子变成胆小怕事?
去找老师协调?又担心他太依赖成人,以后无法自己处理……
OMG,这件事,似乎没有李玫瑾教授说的“打回去”那么简单,也很难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向刘备一样“先礼后兵”,也不确定能否告诉孩子用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当然也很少有爸妈能够让孩子从此变得很“佛系”。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孩子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孩子给我们说自己被欺负的事,其实是在“诉苦”,这种行为源自于孩子需要排解负面情绪的内心需要。
诉苦,就是把你的不开心说出来,讲给别人听。把你的遭遇、愤怒、悲惨、孤独、寂寞、无助、绝望、受伤、委屈、无聊、迷茫,通通都说给别人听。
一个人心理委屈需要排解时,把委屈说给最信任的人,可以让吐露着内心更安全,这样自我疗愈的效果就会更好。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父母无疑是最重要和依赖的人。
所以,孩子来找我们诉苦、告状了。
或许,不少爸妈内心会不自觉地抗拒诉苦,所以,他们会本能性的想尽早结束孩子反应的事:
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就给出谁对谁错的是非评价
不明白孩子需要回应什么,而以自己的认知告诉孩子没什么,要坚强
不考虑孩子有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潜在思路),直接给出可以怎么做的操作指南
而这些着急的行动,其实早已背离了孩子向我们诉苦的初初衷:我好委屈——我需要安慰。
诉苦求安慰会不会上瘾?
当然,也有一些爸妈是心如明镜的,他们明白孩子就是来求安慰的。但在他们心里,却有一坎儿:如果事事求人,长大以后如何独当一面?
所以,他们也会经常出现客观的分析是非曲直,把孩子当机器人进行程序设定的情况。
其实,当孩子选择来时,他的内心已经做过了衡量,我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所以我要开口寻求帮助。这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
而对于孩子会不会上瘾而丧失能力,主要是看父母是直接代劳,还是会抓住机遇进行能力训练。
总体来说,要做到情感上支持,技术上辅助。
情感上支持,技术上辅助
情绪没有对错,不论你觉得是孩子错、孩子弱、孩子倒霉还是孩子如何,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诉苦求安慰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无条件的爱孩子。
技术上,则需要谨慎了。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处理、甚至告诉孩子“放着我来”,都会让孩子从问题处理中脱离。
6句话,让委屈成为孩子高情商的起点
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呢?通过对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的不断实践,我总结出6句话,经两个孩子亲测,效果不错,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你感到很委屈/很难过是么?】
既然孩子是为了释放情绪,那么我们第一步就是要回应他的内心需求,让孩子得到初步的安慰。
这时候,一句“所以,你感到很委屈/很难过是么?”,再配以一个妈妈抱/爸爸抱,会让孩子拘谨的心快速打开。
接下来,我看或者收获孩子深深地点头,或者收获孩子哗哗的眼泪,也或者会收获孩子默默的低头。
虽然反馈不一,但传递了一个信号:孩子的心结在因我们的互动缓慢打开。
这时候,蹲/坐着和孩子同高,或拉着手或并着肩或深深的抱一会而,都是不错且要跟进的选择。
【第二句:能不能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
孩子回应了我们理解他的言语,就等于他做好了进一步吐露心声的准备。
所以,接下来我们并不急于评价是非或者支招。因为事情还没呈现,而孩子还没明白到底为何会这样。
所以,第二句我们要去搞清来龙去脉。
说一句“能不能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是对严阵以待的孩子发出开讲命令的绝好语言。询问中,温柔、急切不言而喻。
这时候,孩子会断断续续的讲他眼中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导致他难过的原因。不论孩子说的是什么,都不要评价。比如我觉得吧,这件事是你对不对,他对不对。因为评价会阻碍沟通。
【第三句:哦,原来是这样啊。在……时候,他……了你(如何对待),但你却不喜欢他的这种做法,对么?】
第三句,很长,也很关键。他是你从回应情绪,到引领孩子解决问题的转折。而这句话中,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哦,原来是这样啊。
表明你很认真的听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郁闷的情绪只要有个专注的听众,就解决了大半。
在……时候,他抢走了你的玩具/打了你。
复述是一种澄清,用来矫正你和孩子之间,可能存在的那些理解差距,这对于确定解决方案,十分重要。
可是,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对么?
这句反问,是你给孩子的一剂强心针,是打开孩子勇气之门的钥匙。
他来找你诉苦,往往是当时过不去那个坎,而过不去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内心力量不足,不能自信的直接面对和处理。
这个时候,我可以再次刻意的嵌入身体语言,拍拍肩膀、拉拉手、摸摸头,都可以让孩子接收到你懂他,而他也可以。
经过这一轮,不少孩子会给出确定的回应。
【第四句: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能够避免别人这样对你?】
当孩子心理处理差不多时,就要解决未来再遇到该怎么办了。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掌握处理方式呢?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是2-6岁,著名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将感知动作内化为符号,并通过符号进行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让孩子感受如何处理,他们会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到需要用的时候,进行调用。
这时,我们可以用“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能够避免别人这样对你?”,来开启孩子的路演模式。当孩子心里有数时,再遇到这类情况才可能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第五句:……,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我认为你可以试试。要不要我们先练习一下?】
当我们开启孩子路演模式时,如何去做可能就有了答案:
有的孩子会说:我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勇敢说不
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提前就走开——智慧躲避
也有的会说:我去找老师——寻求帮助
哪个更好?其实,它们都是很好的做法,我可以先选择孩子说的那条,他会更容易去做。
说这句话时,核心是要复述他的想法,然后肯定。这样,孩子会因为贡献而激发自我价值感。这一点,是他面对问题,愿意积极寻求方案的力量支撑。
鼓励完后,最好是和孩子模拟下这个场景,让孩子的方法落地实践,为孩子的正式上场做好准备。
【第六句:还有其他办法么?……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我是这么做的】
一个方法,揭开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序幕,接下来,就是演出的最精彩时刻——寻求更多的思路。
这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孩子,鼓励他想更多的方法。如果冷场,就用“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我(或某某)是这么做的”拓展孩子的知识库。
孩子不说怎么办
当然,有的孩子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停下来,拒绝说话。这时候,不要焦虑,因为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种努力:
1、回忆下有没有一些不恰当的表达,阻断了孩子的表达意愿。比如:
这件事应该这样/为什么不这样?——说教
为何小朋友专门欺负你?——质疑
你怎么不躲开/不还手?——指责
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冷漠
……
如果有,用“我”的语言立即修正(告诉孩子):刚才我哪点做的/说的不合适,因为我听到你这么说,内心有什么感受/想法。
2、给孩子不说的权利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情绪过不来或不会排解,而卡住不想说、说不出。这时候,就用身体语言回应他,默默陪伴他即可。
带到他稳定时,问一句是否愿意说,如果还不愿意,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说的时候,可以告诉我,我随叫随到”。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