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这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看到一群大人逗一个孩子。
首先是孩子爸爸指着一位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案例二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
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案例三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