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发性原则
(1)以桌子、柜子、隔板等物体将活动室划分为各个游戏区域,幼儿有选择的余地,能够专注地游戏,减少喧闹及攻击性行为。充分拓展班级游戏空间,并且避免过多地频繁搬动,占用游戏时间。
(2)用不同质地的铺设物(地毯、地板革、塌塌米)来暗示区域的界限或改变光照明度,即界定了游戏的范围和特性,可以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铺设物还有利于减除噪声。对于小班儿童来说要准备鞋套,否则幼儿会因为惧怕换鞋(不会系鞋带)而不能自由地游戏。
(3)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引导幼儿的正常游戏,避免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被打扰。
(4)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换,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分割物不要太高,使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增加心理安全感,也便于教师指导。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儿坐下来区域独立成一体,抬起头能够看到教师为宜。大班儿童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分割物最好由幼儿自己选择决定其封闭程度。
2.相容性原则
(1)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例如:娃娃家与建构区相邻,便于两区之间的交往。大型建构区与小型建构区安排到一起便于激发更多创意。
(2)考虑幼儿的需要将需要用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