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有些孩子起初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哭闹;甚至有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头痛、尿频等生理上的不适现象……面对孩子的这些分离焦虑症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关”
现象:在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早晨,教师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后,往往把教室的前后门都关上,甚至拉上窗帘。有的教师担心孩子走失,就把孩子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如果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关门的一刹那,孩子的哭声会更大。因为在三四岁孩子的直觉行动思维中,“关门”意味着爸爸妈妈不能进来了。孩子也会将封闭的空间与许多可怕的事联想在一起,如“被关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惩罚概念。
对策一:教师不要把活动室的门都关起来,可留一小扇门开着,并让配班老师多留意这扇门,防止孩子溜走。
对策二:幼儿园的大门一定要关好,各班级教师密切配合,注意观察园内孩子的情况。这样,孩子生活的小空间开放,大空间封闭,既不给幼儿造成压迫感,又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对策三:允许孩子带一件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对于处于陌生环境中的孩子来说,一件熟悉的物品可成为他们依恋的对象,缓解分离焦虑。
不要“偏”
现象: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哭闹的孩子身上,而对不哭闹的孩子甚少关注。其实,这些孩子会因为无所事事,或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反而在今后的入园中哭闹起来。
对策一:在入园幼儿与家长分别后,教师之间要做好分工合作,既要有教师安置好哭闹的孩子,又要有教师带好不哭的孩子,组织他们活动。
对策二:教师要准备较多的玩具和材料供不哭闹的孩子操作,让他们有事可做。对于哭闹的孩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转移他们对家和亲人的注意力。
对策三:教师可引导不哭闹的孩子主动与哭闹的孩子交往,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如组织“开火车”、“小胖猪搬新家”等简单有趣的游戏。
不要“吓”
现象:对哭闹的孩子,有些教师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恐吓孩子:“再哭,爸爸妈妈不来接你了”、“再哭,把你一个人关到一间屋子里去”……这样做或许一时能奏效,但起不到长期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孩子第二天不愿来幼儿园,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老师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
对策一:孩子哭闹时,教师不妨直呼他的小名,多与他肌肤相亲。如摸摸小脑袋、拉拉小手、抱抱他、说说悄悄话等。随着相互间距离的贴近,孩子会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对策二:孩子的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往往会出现“这方哭罢,那方登场”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使用短时隔离法,暂时将哭闹严重的孩子带离活动室。不过,要由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安抚,待其情绪平和后,再带回活动室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
对策三:许多孩子哭闹是因为生活中碰到了进餐、如厕、穿衣服等困难。生活自理问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当需要自己来完成而又有困难时,他们就特别想念亲人,这就更需要教师留心观察孩子所遭遇的困难,适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不要“急”
现象:刚入园的孩子,没有一日活动的规则意识。有些教师急着建立常规,第一天就上规矩,固定座位、排队洗手等。孩子第一天适应新环境,又要接受新规则,这往往容易加重分离焦虑感。
对策一:对特殊的孩子,不妨让他多随意两天,允许他不参加集体活动,允许他抱着自己的玩具玩,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并逐步通过游戏、故事、谈话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树立常规意识。
对策二:对拒绝吃饭的孩子可以让他少吃一些,下午多准备一些点心,供孩子取食。对拒绝午睡的孩子,教师可以先让他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待他疲倦了,再要求他躺下睡觉。
对策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教师就尽量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并在行动中给予配合。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