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服——是幼儿园的象征,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强化幼儿园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园服的历史甚至比校服还要长。在中国,园服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而校服也才数十年历史。但它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它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气,不同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发展。近百年来,园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寓意为“儿童的花园”,体现了人类对于儿童价值的承认。让儿童得到快乐的愿望逐渐在世界上引起共鸣。德国政治家将其介绍到英国,通过英国的博览会传入美国,并由传教士带入日本。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把带有日本特点的福禄培尔幼儿园引入中国。
1903年河北幼稚园园服
1903年9月,满清贵族端方在湖北武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稚园。1904年改幼稚园为蒙学园。
1910年重庆广益幼稚园园服 1916年养真幼稚园园服
园服很有晚清时代特色,女童头戴燕尾暖帽,穿高脖领中袖短袄。男童头戴瓜皮小帽,上穿高领对襟短袄,里穿长袍。 短袄为上衣下裤,长袍为外袍内裤。
30年代北京幼稚园园服 1935年厦门鼓浪屿怀德幼稚园园服
1940年厦门鼓浪屿怀德幼稚园园服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受社会风气影响,童装也体现在了这一点。作为思想相对保守的文化古都,北京的服装相对比较保守,仍以长袍为主。而其他地方,则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趋势,在儿童的身上明显反映着古都服饰文化与外来服饰文化的双重影响。
50年代的幼儿园园服
50年代的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意识形态使命,具有极为强烈的革命性色彩。孩子们几乎都是同样的打扮:冬天的小大衣是黑面小花里,棉裤都是背带裤,夏天男孩子们穿背带短裤,女孩子们各种样式的布拉吉飘扬在大街小巷,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时尚。受“工人装”的影响,白衬衣、蓝裙子、蓝裤子也是当时的流行。幼儿园儿童必穿罩衣,围兜。
60年代的幼儿园园服
60年代童装的流行关键词:绿军装、花布衬衣、灯芯绒、蝴蝶结。当时的幼儿园园服以肥大的绿军装为主,冬天罩棉袄,春秋单穿,利用率极高。夏季则是时髦的海军装。蓝灰色的罩衫,算是那个年代的基本款式,如果穿的干干净净、扣子整齐、再露出里面白衬衣的领子,应该是那时的时髦穿法了。各种花色的小花布是女孩们的时尚,灯笼袖、荷叶领,尽可能在细节上展示个性。灯芯绒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布料,格子图案的衣服也非常流行,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有一两件。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使得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代末期的一样,甚至更为保守。
到了1976年岁末,人们的服饰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此时,西方的奇装异服悄悄地闯入了国门,人们追求美的意识逐渐苏醒。中国即将走出那个“灰蓝黑绿”的时代,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当年孩子们喜欢穿海魂衫,当时算最时髦的。无论翻领圆领。那时的连衣裙款式很漂亮,荷叶边、泡泡袖、绣花、娃娃裙 。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