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刚出学校门口,孩子在玩具店看见了最喜欢的小汽车,吵着让我给他买。
我当时就拒绝他:“这个和家里面的是一样的,我们不买了。”
说完我拉着他就要离开。
他却不肯离开,还朝我吼道:“不,我就要……”
我本想直接拽着他走的,他却拉着一旁的玻璃门,就是不撒手。
我们在这僵持了很久,最后他哭着说:“你不给我买,就不走。”
因为动静很大,惹得路人都纷纷朝我们看过来,他却依旧哭闹不止。最终,我拗不过他,还是给他买了。
每次这种场景,都特别揪心,本想拒绝孩子的时候,却因为他一哭就心软,最后不得不妥协。
孩子一哭,就无条件的满足,所以很多父母变得不会拒绝孩子。
所以,用哭闹“要挟”父母,成了许多孩子的致胜“法宝”,只要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哭就可以了。
可是,这样的方式虽然赢了孩子,却也输了孩子。
为什么父母总是容易“妥协”
“只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这是很多父母的常态。明明说好不答应孩子的事,只要孩子一哭闹,立马变得没有原则。
为什么很多父母变得无法拒绝孩子?
或许容易妥协的父母,存在这几种心理:
◇因为难以面对孩子的情绪
被拒绝的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望、愤怒、委屈、伤心、生气等负面情绪,这时候父母就会感到内疚和心疼,所以选择妥协。
◇父母因为面子,而不愿与孩子争论
父母觉得丢人,为了面子,通常会出现烦躁的情绪,会有“不如直接满足你”的心理状态。
◇父母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父母因为物质的匮乏,想要尽量弥补给孩子。所以面对孩子的需求,内心的“匮乏感”会激发内心的满足欲而向孩子妥协。
然而,没有被拒绝过的孩子,不仅不会懂得感恩,还可能会因为过度纵容而变成一个“坏孩子”。
有一个这样真实的故事。
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短短半年上演了十几次“跳楼”。
刚开始,男孩不愿意去上学,爸爸就会给他几元钱的零花钱,以此来诱哄他去学校。
后来,每次男孩都要和父亲“交易”,才肯去上学,他还对爸爸说:“你不给我钱,我就不去上学。”
迫于无奈,父亲只有“乖乖听话”。
可是这样的方式换来男孩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提要求,只要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以“跳楼”来威胁父母,以此换来父母的退让和妥协。
当孩子被惯上“凡事都要满足我”的心理,胃口会越来越大。
心理学上有一种递增效应,如果最初我们对孩子妥协,那么孩子会越发得有恃无恐。
父母表面上的妥协,可能只是满足孩子,实际上给孩子带来的是深深的伤害。
没有原则的满足,最容易让孩子变“坏”
在亲子节目《童言有计》中,应采儿提到,儿子曾想要一架钢琴。
当时,她没有立马答应,而是告诉儿子:“太贵了,家里没办法买,你如果真的想要的话,要好好学习,然后生日的时候再送给你。”
儿子一听就勤学苦练,在生日这一天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钢琴。
其实,一架钢琴对于应采儿来说,并不难。但是她却认为孩子想要钢琴,立马满足的话,就会让钢琴变得很廉价。
孩子的欲望永远不会停歇,但如果父母都满足孩子,会让孩子不懂感恩也不会珍惜。
教育家卢梭说:
当孩子哭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不论是他想更快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的拒绝。
如果说,在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时候,会让孩子把父母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只会让孩子的手越伸越长。
有一位江苏的男子,整日不务正业,沉迷于买彩票暴富。为此,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
父母辛苦替他还债,却没有等来他的悔悟。
后来,他又欠下了6万多元,父母已经无力偿还。
于是男子提出用房屋抵押贷款还债,遭到父母的拒绝。当时他心生怨气,一怒之下将房子烧掉。
因为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感恩。
所有的爱,都是张弛有度,而不是一味地纵容将孩子养成“白眼狼”。
最好的教育就是,爱中有严,给予有度,才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懂得拒绝孩子,就要学会说“不”
前不久,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对父女在逛商场。4岁的女儿看上了一架飞机模型,想让爸爸给自己买。
当时,爸爸不愿意给她买。
女儿被逼急以后,在商场里打滚,还要挟爸爸:“不买我就不起来”。
不管爸爸怎么说,小女孩就是不屈服。
爸爸并没有因此而心软,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三个小时。
看似心硬的爸爸,其实用自己的原则给了女孩认识错误的机会。
教育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爱与规则同步,才能养出好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六岁前,必须要学会对孩子说不。此时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不”有利于帮孩子树立边界感和培养孩子性格。
她提出,在拒绝孩子时要做到四个原则:
“不要骂、不要打、不走开、不说教”
这样的拒绝带着爱,也是在告诉孩子“无论何时,妈妈都爱你。”
◆孩子哭闹时,陪在他身边
当孩子被拒绝以后,会用哭闹“要挟”,父母不要立马妥协。
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哭闹时,不要走开,也不要打骂,而是静静的陪着他,并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哭闹也没有用”。
等他平复情绪以后,再沟通。
贾静雯的女儿咘咘有一次不肯睡觉,吵着要吃苹果。贾静雯当场就说“不可以”,结果咘咘委屈大哭。
贾静雯就一直站在咘咘的旁边陪着她,对她说:不行,你哭也没有用。
哭了一会后,咘咘就安静了下来。这时候贾静雯抱起咘咘,温柔安慰,很快就睡着了。
陪伴,是在拒绝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温柔而坚定的爱,让孩子知道即使被拒绝,父母也爱他。
◆用“可以”替代“不”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频繁拒绝孩子,用“不”的方式,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法,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不可以”、“不行”、“不准”等词汇都是带着命令和强硬的方式,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
如果将“不”换成“可以”是一种更巧妙的拒绝方式。
儿子总会在饭前吵着要吃零食,我每次都会说“可以啊,但必须先把饭吃完”。
当孩子听见“可以”两个字的时候,会带着一种被看见需求的安全感,会有期待和满足,不会有逆反心理。
◆给孩子制定规则
孩子2岁开始,就是行为和规则制定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对孩子边界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所以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
kimi的妈妈陈若仪曾经给他规定过,一天只能玩平板电脑25分钟。
但是他特别喜欢玩魔方,就把这个时间全部拿来玩魔方。而且会自己设定时间,完全不需要妈妈督促。
建立规则,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他的一种行为约束,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建立规则,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才会让孩子觉得被尊重和在乎。
有规矩,孩子才不会轻易提要求,这样的方式是共赢的。
每个孩子成长,期待的是父母看见需求、并认同感受,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孩子养得“胃口大开”。
父母的拒绝,是帮孩子学会取舍,让他学会等待与坚持。
给孩子最深远的爱是:
给他严厉,也让他感受温柔;
给他阳光,也让他感受寒露。
恰当的满足,坚定的温柔才是成长最好的甘露。恩贝园服公司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