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母亲的之间建立的关系,是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建立的最初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幼儿的长大而逐渐得到巩固与加强。但是,在幼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这种关系将会中止,这将使幼儿很不适应,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对幼儿园教育工作,以及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幼儿心中妈妈角色的形成过程
每个幼儿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妈妈给了他们生命,把他们带到人间,幼儿与妈妈这种其它关系无可取代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妈妈在幼儿生命中、乃至整个人生中的特殊重要性。
但是,这种生理上的特殊关系并不是妈妈这一重要角色形成的原因。刚出生的时候,幼儿与妈妈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不是一种相互的感情。这个时候母子间的感情只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这个时候(0到2个月大的时候)孩子还太小,还处于“生物调控”阶段①。这一阶段,儿童对所有成年人都有交往的反映,妈妈对儿童来说在情感上来说和其它人一样,并不占据什么特别的优势。
随着月龄的增加,幼儿的心智逐渐成长,并且开始发生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由于妈妈在幼儿生活中的特殊作用,逐渐建立了与幼儿的特殊关系。研究表明,在2至7个月的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对身边的人建立依恋关系,并且开始识别身边熟悉的人。在7个月至两岁之间,对身边的人的这种依恋关系将会逐渐清晰,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给幼儿爱抚、关心与照顾最多的人,幼儿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安全感。就这样,在幼儿的心灵中,妈妈这一角色便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心中建立了特殊的、其它任何人都很难取代的特殊的依恋关系。可见,妈妈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幼儿心灵中特殊的地位的形成,是伴随着幼儿身心的成长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二、幼儿上幼儿园对其心理影响的实质
在幼儿园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幼儿初来幼儿园的那几天,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幼儿园的生活很不适应,都哭着闹着要找妈妈。其实幼儿的这些表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失去了对妈妈的依恋,因而也失去了妈妈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对于陌生人的恐惧感也随之出现。幼儿的这一些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哭着闹着要找妈妈。
关于幼儿的依恋关系,根据约翰,鲍尔比(世界幼儿依恋问题的权威专家,二战后孤儿精神健康需要精神病医师)的相关理论②,认为幼儿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依恋关系,是一种正常的重要的心理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婴儿在心理上只能与某一个人建立一种最主要的依恋关系,这个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与婴儿关系最密切的人,即婴儿的妈妈。
幼儿离开妈妈来到幼儿园上学,在幼儿的生活中,从幼儿的心理上来说,其实质是幼儿心理对妈妈的依恋关系突然“断裂”而变得无所适从,对其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让幼儿教师在幼儿的生活中取代妈妈,并且扮演妈妈的角色,让幼儿产生依恋关系,并且在心灵上给幼儿一种安全感,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以及做好幼儿园的教学工作,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如何扮演幼儿心中“妈妈”的角色
前面已经说过,妈妈是幼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让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中扮演妈妈的角色,对于幼儿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来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够扮演幼儿心中的“妈妈”角色呢?我认为,幼儿园教师要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要像妈妈爱孩子一样爱护班里幼儿。从文章的第一点妈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的形成来看,幼儿对妈妈的感情依恋,并不仅仅是一种血缘上的关系,或者妈妈哺育婴儿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妈妈在生活中对幼儿无微不至地呵护,幼儿对妈妈的依恋形成是一个逐渐培育的过程,具有妈妈特征的女性都能够和幼儿建立这种依恋关系。
第二,通过幼儿的母亲等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性。这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在工作中,通过家访、让父母等填写问卷等形式,了解幼儿的喜好、生活方式特点等等,比如幼儿喜欢什么食物、喜欢什么玩具、爱听什么儿歌等等。而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必须了解的内容,了解这些更有利于照顾好幼儿,在幼儿心中树立起“妈妈”的形象,给幼儿提供安全感与依恋关系。恩贝园服
结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这一角色除了哺乳幼儿、给幼儿必要的食物外,还在心灵与幼儿建立依恋关系,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开妈妈去幼儿园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对幼儿心理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扮演“妈妈”的角色,这不论是对做好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还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83-1007),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